返回網站

生活在文化裡的好手藝

蘊含土地情感與生活智慧的民藝

民藝,是長時間慢慢從生活中積累而成,一點一滴都蘊含山川水土風情,以及充滿智慧結晶的手工藝。這些被應用在日常生活裡的工具,代代相傳,自然結構成一地的文化。

如果說名牌精品代表經濟進步,那麼這些存在庶民日常裡的生活工藝,就是真正的文化底蘊。只是大家習以為常,自然就不會有特別感受,必須抽離日常框架才會發現;原來這些傳統工藝竟是豐美我們生活的文化!

經濟生活帶來便利與繁榮景象,卻也讓我們因此遺忘那些曾經是生存本能、甚或美化生活的技藝,當愈來愈多環保議題發酵之際,才猛然意識到原來老祖宗的日常才是你我處心積慮想要回歸的樣態。當名牌設計退流行後,你才驚覺傳統文化裡的樸拙手藝是如此好看又耐用,更重要的是,它們取諸自然、回歸自然。

在台灣,唯有在群山環繞、遠離都會,過著質樸生活的原鄉部落裡,還能發現少數保存傳統文化的生活工藝家。他們有老有少,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裡,默默守著老祖宗遺留下的工具和技法,還有形成這些工藝背後的文化內容。這樣的覺知,不只是為了生活,也不是單純怕遺失祖先留下了的寶貝;而是真的從生活裡悟出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好處。

他們應用生活在地的黃藤、苧麻、輪傘草、竹子、構樹、漂流木、香蕉絲……等自然原料,利用剖片、取絲、敲打、火烤、煙燻、浸染等天然方式處理素材,再進行後續加工,這些技術隨著時間及智慧傳承所完成的手藝品,早已超越藝術的層次,只是純手工成本高,加上天然素材取得困難、保養不易,也就敵不過現代工業的廉利,難免淪落被逐漸淡忘、失傳的命運。

所幸,隨著一股倡導文化再生與地方創生的風潮,強調手感溫度與環保概念的市集因應而生,許多部落青年開始返鄉尋找族人的傳統工藝,無論技藝傳承或文化發揚,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我們注意這個發展已有一段時間,有些欣喜卻也感到擔心,主要是傳承需要耐心與勇氣,傳統與現代間的拉鋸更是耗時又費力。必須要有無比堅忍的心態才能讓生活和文化共存共榮。在生活中創作、在創作中生活看似簡單,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我們希望在老手藝消失之前點亮一點光,讓這些真正植根於台灣土地上的特色民藝,有更多人願意投入,使其綿延創生,便利常民生活、豐實傳統文化。

書籍資料

⊙定價350元,20201215日出版

⊙規格尺寸:尺寸(19*24.5)公分, 88頁

⊙封面紙張:義大利美術紙

⊙內頁紙張:日本輕塗環保紙

⊙裝禎方式:穿線膠裝

⊙ISBN 978-986-6433-71-9

目錄

前言:蘊含土地情感與生活智慧的民藝

1.生活在文化裡的泰雅織女&獵人

Wilang與Pisuy 宜蘭南澳武塔部落

2.用黃藤編織世代傳承

Vava Istasipal 余清山 花蓮卓溪太平部落

3.田裡吃飯的地方_小農餐桌

Muni與小民 屏東瑪家三和村

4.在樹皮衣上尋找文化脈絡

沈太木(Panay Daligon))巴奈達力功坊 台東都蘭部落

5.輪傘草撐起部落新希望

林碧露(Nakaw)、林冬花(Sawmah) 花蓮豐濱貓公部落

6.在創作裡找到生活的模樣

饒愛琴、伊命.瑪法琉 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